首页 2023澳门彩免费资料大全三期必中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2023澳门彩免费资料大全三期必中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2023澳门彩免费资料大全三期必中 > 新闻动态 > 他才是匈奴终极克星!历史为何埋没他?功盖卫霍,却被污点拖累!

    他才是匈奴终极克星!历史为何埋没他?功盖卫霍,却被污点拖累!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3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    战功压过卫青霍去病,结果名声却成了历史角落里的“静音键”?一手封神,又一手封杀自己,这种戏剧性的落差,搁谁身上都够离谱。

    但这事儿偏就真发生了。他把北匈奴打没了,自己却也被“打没了”。明明是东汉最能打的狠角色,为啥连后人都懒得提?今天咱们就揭开这出“打赢了仗却输了名”的局里局。

    打得匈奴全军覆没,他却要拿命来赎罪?

    公元89年,东汉和帝永元元年,东汉朝堂正头疼着怎么收拾一个外戚窦宪。

    这人仗着妹妹是太后,胆子大到什么程度?连太后的男宠都敢派人刺杀。事发之后,窦宪被扣进宫里等死,结果他来了个反向操作:自己请战,要出兵北伐匈奴“赎罪”。

    甩锅、请命、要兵权,窦宪打的算盘响得比鼓都震天。但偏偏,这次皇帝还真就给了他一条生路——也可能,是一条死路。

    展开剩余99%

    这仗打得不是擦边球,是正面刚。兵分三路出塞,主帅窦宪、副帅耿秉,合流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骑兵三万,出朔方鸡鹿塞会涿邪山,直指北匈奴老巢。地图往北一拉,三千余里生生打穿了漠北。

    战场在哪儿?稽落山,今蒙古额布根山。北单于刚一接战就崩盘,直接开溜。窦宪哪肯放过,挥军追杀,一路追到私渠比鞮海,差点把人撵进北冰洋。最终成果?斩敌首一万三千级,缴获牲畜百万头,俘降部众81部、总数超二十万人。

    匈奴老牌贵族头目们,纷纷带着家属跪地投降。北单于呢?连夜跑路,从此下落不明。

    要知道,西汉有个封狼居胥的霍去病,现在东汉也来个勒功燕然的窦宪。他不光打,还带着班固写碑文,亲自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,刻石纪功。要封神,就得留痕。石刻一立,东汉正式宣布——匈奴人,从中国北部边境里头被彻底扫出去。

    但这个“封神”仪式背后,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。

    这场胜仗,确实挽回了他的命,但也把他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高点——高到让皇帝开始不安。

    飞扬跋扈到顶点,洛阳变成了“窦家街”

    公元90年,窦宪刚回师不久,就被拜为大将军,地位在三公之上。他的弟弟窦笃、窦景、窦并也全进了中枢,整个东汉朝廷,从皇宫到州郡,几乎都被窦家包圆了。

    他开始明着拉帮结派,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。宗室之后南宫刘畅因顶撞了几句,就被莫名其妙刺杀。谁干的?坊间全说是窦家人动的手。

    文臣武将呢?更惨。尚书仆射郅寿、乐恢,只因违忤窦宪之意,双双自杀。

    这种级别的专横,还不是最离谱的。到了后来,连刺史、守令这种地方实权官员,都成了他随手安排的棋子。百姓在街上看到窦家车队,避之唯恐不及,私下都说——“这帮人比贼还狠”。

    他家奴敢抢人田地,敢打官吏,敢霸人妻女,官府连报案都不敢收。整个洛阳城,百官哑口,百姓噤声,“天子脚下,成了窦家街。”

    但权势玩到这一步,就离“反噬”不远了。尤其是打了胜仗之后,他的人设从“太后哥哥”升级为“帝国战神”。这种又有武功又握军权的角色,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。

    皇帝刘肇虽年轻,但也不是傻子。和帝这时候已经成年,早就想亲政,眼看“自家皇位”成了“窦家牌位”,谁受得了?

    于是,皇帝开始悄悄部署。拉拢中常侍郑众,削窦家羽翼。但窦宪还沉浸在“勒铭封神”的光环里,根本没觉察到身边空气开始变冷。

    历史的剧本写到这,就只剩下一句台词:准备结账。

    勒石封神三年后,满门身死只剩石头在

    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出击。这次没亲征,而是派出部将耿夔等人从居延塞出兵,直捣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再次大败北匈奴。北单于这回不光逃,还逃出了帝国视野,从此真正“人间蒸发”。

    至此,北匈奴的国家结构、军事能力、民族聚合力,彻底瓦解。

    从西汉汉武帝打到匈奴逃去漠北,到东汉窦宪彻底将其扫地出门,整整过去了两百年。这场战役的“终结权”落在窦宪手里,也意味着——他彻底功成。

    可问题来了:功成之后,他该何去何从?

    答案是:哪儿都去不了。

    公元92年,窦宪被和帝勒令还朝。刚进城,兵权被收,大将军印绶当场缴回。郑众早已布控,内外消息全封锁,窦宪一夜之间从“朝堂主心骨”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

    他没等到正式审讯,直接饮药自尽。兄弟、亲属,全数流放,财产充公。

    他留在燕然山的石刻没被毁,千年之后被考古队找到;但他在人心和史书里的痕迹,却被洗得一干二净。

    同样是“封神”的位置,霍去病留名史册,窦宪只剩石头记得他。

    这是历史的清算?还是权力的报复?不好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那个年代,功劳不是护身符,反而是最锋利的刀柄。

    刀砍出去时是战神,砍回来时,就是罪人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封燕然山铭——窦氏家族与东汉帝国的荣光.观察者网.2017-08-18

    勒功燕然的文化史回顾.光明日报.2017年09月18日

    扶风窦氏: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.洛阳晚报.2016.07.25

    辛德勇漫谈《燕然山铭》︱苍茫沙腥古战场:窦宪北征的路线.澎湃新闻.2018-01-06

    辛德勇漫谈《燕然山铭》︱苍茫沙腥古战场:单于的离场.澎湃新闻.2018-01-20

    战绩比霍去病还牛,为何窦宪的名字鲜为人知?.湃客.2020-08-17

    立下消灭北匈奴大功的外戚窦宪,飞扬跋扈,其最后结局是什么?.搜狐网.2025-06-24

    战功压过卫青霍去病,结果名声却成了历史角落里的“静音键”?一手封神,又一手封杀自己,这种戏剧性的落差,搁谁身上都够离谱。

    但这事儿偏就真发生了。他把北匈奴打没了,自己却也被“打没了”。明明是东汉最能打的狠角色,为啥连后人都懒得提?今天咱们就揭开这出“打赢了仗却输了名”的局里局。

    打得匈奴全军覆没,他却要拿命来赎罪?

    公元89年,东汉和帝永元元年,东汉朝堂正头疼着怎么收拾一个外戚窦宪。

    这人仗着妹妹是太后,胆子大到什么程度?连太后的男宠都敢派人刺杀。事发之后,窦宪被扣进宫里等死,结果他来了个反向操作:自己请战,要出兵北伐匈奴“赎罪”。

    甩锅、请命、要兵权,窦宪打的算盘响得比鼓都震天。但偏偏,这次皇帝还真就给了他一条生路——也可能,是一条死路。

    这仗打得不是擦边球,是正面刚。兵分三路出塞,主帅窦宪、副帅耿秉,合流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骑兵三万,出朔方鸡鹿塞会涿邪山,直指北匈奴老巢。地图往北一拉,三千余里生生打穿了漠北。

    战场在哪儿?稽落山,今蒙古额布根山。北单于刚一接战就崩盘,直接开溜。窦宪哪肯放过,挥军追杀,一路追到私渠比鞮海,差点把人撵进北冰洋。最终成果?斩敌首一万三千级,缴获牲畜百万头,俘降部众81部、总数超二十万人。

    匈奴老牌贵族头目们,纷纷带着家属跪地投降。北单于呢?连夜跑路,从此下落不明。

    要知道,西汉有个封狼居胥的霍去病,现在东汉也来个勒功燕然的窦宪。他不光打,还带着班固写碑文,亲自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,刻石纪功。要封神,就得留痕。石刻一立,东汉正式宣布——匈奴人,从中国北部边境里头被彻底扫出去。

    但这个“封神”仪式背后,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。

    这场胜仗,确实挽回了他的命,但也把他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高点——高到让皇帝开始不安。

    飞扬跋扈到顶点,洛阳变成了“窦家街”

    公元90年,窦宪刚回师不久,就被拜为大将军,地位在三公之上。他的弟弟窦笃、窦景、窦并也全进了中枢,整个东汉朝廷,从皇宫到州郡,几乎都被窦家包圆了。

    他开始明着拉帮结派,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。宗室之后南宫刘畅因顶撞了几句,就被莫名其妙刺杀。谁干的?坊间全说是窦家人动的手。

    文臣武将呢?更惨。尚书仆射郅寿、乐恢,只因违忤窦宪之意,双双自杀。

    这种级别的专横,还不是最离谱的。到了后来,连刺史、守令这种地方实权官员,都成了他随手安排的棋子。百姓在街上看到窦家车队,避之唯恐不及,私下都说——“这帮人比贼还狠”。

    他家奴敢抢人田地,敢打官吏,敢霸人妻女,官府连报案都不敢收。整个洛阳城,百官哑口,百姓噤声,“天子脚下,成了窦家街。”

    但权势玩到这一步,就离“反噬”不远了。尤其是打了胜仗之后,他的人设从“太后哥哥”升级为“帝国战神”。这种又有武功又握军权的角色,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。

    皇帝刘肇虽年轻,但也不是傻子。和帝这时候已经成年,早就想亲政,眼看“自家皇位”成了“窦家牌位”,谁受得了?

    于是,皇帝开始悄悄部署。拉拢中常侍郑众,削窦家羽翼。但窦宪还沉浸在“勒铭封神”的光环里,根本没觉察到身边空气开始变冷。

    历史的剧本写到这,就只剩下一句台词:准备结账。

    勒石封神三年后,满门身死只剩石头在

    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出击。这次没亲征,而是派出部将耿夔等人从居延塞出兵,直捣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再次大败北匈奴。北单于这回不光逃,还逃出了帝国视野,从此真正“人间蒸发”。

    至此,北匈奴的国家结构、军事能力、民族聚合力,彻底瓦解。

    从西汉汉武帝打到匈奴逃去漠北,到东汉窦宪彻底将其扫地出门,整整过去了两百年。这场战役的“终结权”落在窦宪手里,也意味着——他彻底功成。

    可问题来了:功成之后,他该何去何从?

    答案是:哪儿都去不了。

    公元92年,窦宪被和帝勒令还朝。刚进城,兵权被收,大将军印绶当场缴回。郑众早已布控,内外消息全封锁,窦宪一夜之间从“朝堂主心骨”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

    他没等到正式审讯,直接饮药自尽。兄弟、亲属,全数流放,财产充公。

    他留在燕然山的石刻没被毁,千年之后被考古队找到;但他在人心和史书里的痕迹,却被洗得一干二净。

    同样是“封神”的位置,霍去病留名史册,窦宪只剩石头记得他。

    这是历史的清算?还是权力的报复?不好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那个年代,功劳不是护身符,反而是最锋利的刀柄。

    刀砍出去时是战神,砍回来时,就是罪人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封燕然山铭——窦氏家族与东汉帝国的荣光.观察者网.2017-08-18

    勒功燕然的文化史回顾.光明日报.2017年09月18日

    扶风窦氏: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.洛阳晚报.2016.07.25

    辛德勇漫谈《燕然山铭》︱苍茫沙腥古战场:窦宪北征的路线.澎湃新闻.2018-01-06

    辛德勇战功压过卫青霍去病,结果名声却成了历史角落里的“静音键”?一手封神,又一手封杀自己,这种戏剧性的落差,搁谁身上都够离谱。

    但这事儿偏就真发生了。他把北匈奴打没了,自己却也被“打没了”。明明是东汉最能打的狠角色,为啥连后人都懒得提?今天咱们就揭开这出“打赢了仗却输了名”的局里局。

    打得匈奴全军覆没,他却要拿命来赎罪?

    公元89年,东汉和帝永元元年,东汉朝堂正头疼着怎么收拾一个外戚窦宪。

    这人仗着妹妹是太后,胆子大到什么程度?连太后的男宠都敢派人刺杀。事发之后,窦宪被扣进宫里等死,结果他来了个反向操作:自己请战,要出兵北伐匈奴“赎罪”。

    甩锅、请命、要兵权,窦宪打的算盘响得比鼓都震天。但偏偏,这次皇帝还真就给了他一条生路——也可能,是一条死路。

    编辑

    这仗打得不是擦边球,是正面刚。兵分三路出塞,主帅窦宪、副帅耿秉,合流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骑兵三万,出朔方鸡鹿塞会涿邪山,直指北匈奴老巢。地图往北一拉,三千余里生生打穿了漠北。

    战场在哪儿?稽落山,今蒙古额布根山。北单于刚一接战就崩盘,直接开溜。窦宪哪肯放过,挥军追杀,一路追到私渠比鞮海,差点把人撵进北冰洋。最终成果?斩敌首一万三千级,缴获牲畜百万头,俘降部众81部、总数超二十万人。

    匈奴老牌贵族头目们,纷纷带着家属跪地投降。北单于呢?连夜跑路,从此下落不明。

    编辑

    要知道,西汉有个封狼居胥的霍去病,现在东汉也来个勒功燕然的窦宪。他不光打,还带着班固写碑文,亲自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,刻石纪功。要封神,就得留痕。石刻一立,东汉正式宣布——匈奴人,从中国北部边境里头被彻底扫出去。

    但这个“封神”仪式背后,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。

    这场胜仗,确实挽回了他的命,但也把他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高点——高到让皇帝开始不安。

    飞扬跋扈到顶点,洛阳变成了“窦家街”

    公元90年,窦宪刚回师不久,就被拜为大将军,地位在三公之上。他的弟弟窦笃、窦景、窦并也全进了中枢,整个东汉朝廷,从皇宫到州郡,几乎都被窦家包圆了。

    编辑

    他开始明着拉帮结派,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。宗室之后南宫刘畅因顶撞了几句,就被莫名其妙刺杀。谁干的?坊间全说是窦家人动的手。

    文臣武将呢?更惨。尚书仆射郅寿、乐恢,只因违忤窦宪之意,双双自杀。

    这种级别的专横,还不是最离谱的。到了后来,连刺史、守令这种地方实权官员,都成了他随手安排的棋子。百姓在街上看到窦家车队,避之唯恐不及,私下都说——“这帮人比贼还狠”。

    他家奴敢抢人田地,敢打官吏,敢霸人妻女,官府连报案都不敢收。整个洛阳城,百官哑口,百姓噤声,“天子脚下,成了窦家街。”

    但权势玩到这一步,就离“反噬”不远了。尤其是打了胜仗之后,他的人设从“太后哥哥”升级为“帝国战神”。这种又有武功又握军权的角色,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。

    皇帝刘肇虽年轻,但也不是傻子。和帝这时候已经成年,早就想亲政,眼看“自家皇位”成了“窦家牌位”,谁受得了?

    于是,皇帝开始悄悄部署。拉拢中常侍郑众,削窦家羽翼。但窦宪还沉浸在“勒铭封神”的光环里,根本没觉察到身边空气开始变冷。

    历史的剧本写到这,就只剩下一句台词:准备结账。

    勒石封神三年后,满门身死只剩石头在

    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出击。这次没亲征,而是派出部将耿夔等人从居延塞出兵,直捣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再次大败北匈奴。北单于这回不光逃,还逃出了帝国视野,从此真正“人间蒸发”。

    至此,北匈奴的国家结构、军事能力、民族聚合力,彻底瓦解。

    从西汉汉武帝打到匈奴逃去漠北,到东汉窦宪彻底将其扫地出门,整整过去了两百年。这场战役的“终结权”落在窦宪手里,也意味着——他彻底功成。

    可问题来了:功成之后,他该何去何从?

    答案是:哪儿都去不了。

    公元92年,窦宪被和帝勒令还朝。刚进城,兵权被收,大将军印绶当场缴回。郑众早已布控,内外消息全封锁,窦宪一夜之间从“朝堂主心骨”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

    他没等到正式审讯,直接饮药自尽。兄弟、亲属,全数流放,财产充公。

    他留在燕然山的石刻没被毁,千年之后被考古队找到;但他在人心和史书里的痕迹,却被洗得一干二净。

    同样是“封神”的位置,霍去病留名史册,窦宪只剩石头记得他。

    这是历史的清算?还是权力的报复?不好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那个年代,功劳不是护身符,反而是最锋利的刀柄。

    刀砍出去时是战神,砍回来时,就是罪人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封燕然山铭——窦氏家族与东汉帝国的荣光.观察者网.2017-08-18

    勒功燕然的文化史回顾.光明日报.2017年09月18日

    扶风窦氏: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.洛阳晚战功压过卫青霍去病,结果名声却成了历史角落里的“静音键”?一手封神,又一手封杀自己,这种戏剧性的落差,搁谁身上都够离谱。

    但这事儿偏就真发生了。他把北匈奴打没了,自己却也被“打没了”。明明是东汉最能打的狠角色,为啥连后人都懒得提?今天咱们就揭开这出“打赢了仗却输了名”的局里局。

    打得匈奴全军覆没,他却要拿命来赎罪?

    公元89年,东汉和帝永元元年,东汉朝堂正头疼着怎么收拾一个外戚窦宪。

    这人仗着妹妹是太后,胆子大到什么程度?连太后的男宠都敢派人刺杀。事发之后,窦宪被扣进宫里等死,结果他来了个反向操作:自己请战,要出兵北伐匈奴“赎罪”。

    甩锅、请命、要兵权,窦宪打的算盘响得比鼓都震天。但偏偏,这次皇帝还真就给了他一条生路——也可能,是一条死路。

    这仗打得不是擦边球,是正面刚。兵分三路出塞,主帅窦宪、副帅耿秉,合流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骑兵三万,出朔方鸡鹿塞会涿邪山,直指北匈奴老巢。地图往北一拉,三千余里生生打穿了漠北。

    战场在哪儿?稽落山,今蒙古额布根山。北单于刚一接战就崩盘,直接开溜。窦宪哪肯放过,挥军追杀,一路追到私渠比鞮海,差点把人撵进北冰洋。最终成果?斩敌首一万三千级,缴获牲畜百万头,俘降部众81部、总数超二十万人。

    匈奴老牌贵族头目们,纷纷带着家属跪地投降。北单于呢?连夜跑路,从此下落不明。

    要知道,西汉有个封狼居胥的霍去病,现在东汉也来个勒功燕然的窦宪。他不光打,还带着班固写碑文,亲自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,刻石纪功。要封神,就得留痕。石刻一立,东汉正式宣布——匈奴人,从中国北部边境里头被彻底扫出去。

    但这个“封神”仪式背后,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。

    这场胜仗,确实挽回了他的命,但也把他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高点——高到让皇帝开始不安。

    飞扬跋扈到顶点,洛阳变成了“窦家街”

    公元90年,窦宪刚回师不久,就被拜为大将军,地位在三公之上。他的弟弟窦笃、窦景、窦并也全进了中枢,整个东汉朝廷,从皇宫到州郡,几乎都被窦家包圆了。

    他开始明着拉帮结派,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。宗室之后南宫刘畅因顶撞了几句,就被莫名其妙刺杀。谁干的?坊间全说是窦家人动的手。

    文臣武将呢?更惨。尚书仆射郅寿、乐恢,只因违忤窦宪之意,双双自杀。

    这种级别的专横,还不是最离谱的。到了后来,连刺史、守令这种地方实权官员,都成了他随手安排的棋子。百姓在街上看到窦家车队,避之唯恐不及,私下都说——“这帮人比贼还狠”。

    他家奴敢抢人田地,敢打官吏,敢霸人妻女,官府连报案都不敢收。整个洛阳城,百官哑口,百姓噤声,“天子脚下,成了窦家街。”

    但权势玩到这一步,就离“反噬”不远了。尤其是打了胜仗之后,他的人设从“太后哥哥”升级为“帝国战神”。这种又有武功又握军权的角色,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。

    皇帝刘肇虽年轻,但也不是傻子。和帝这时候已经成年,早就想亲政,眼看“自家皇位”成了“窦家牌位”,谁受得了?

    编辑

    于是,皇帝开始悄悄部署。拉拢中常侍郑众,削窦家羽翼。但窦宪还沉浸在“勒铭封神”的光环里,根本没觉察到身边空气开始变冷。

    历史的剧本写到这,就只剩下一句台词:准备结账。

    勒石封神三年后,满门身死只剩石头在

    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出击。这次没亲征,而是派出部将耿夔等人从居延塞出兵,直捣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再次大败北匈奴。北单于这回不光逃,还逃出了帝国视野,从此真正“人间蒸发”。

    编辑

    至此,北匈奴的国家结构、军事能力、民族聚合力,彻底瓦解。

    从西汉汉武帝打到匈奴逃去漠北,到东汉窦宪彻底将其扫地出门,整整过去了两百年。这场战役的“终结权”落在窦宪手里,也意味着——他彻底功成。

    可问题来了:功成之后,他该何去何从?

    答案是:哪儿都去不了。

    公元92年,窦宪被和帝勒令还朝。刚进城,兵权被收,大将军印绶当场缴回。郑众早已布控,内外消息全封锁,窦宪一夜之间从“朝堂主心骨”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

    他没等到正式审讯,直接饮药自尽。兄弟、亲属,全数流放,财产充公。

    他留在燕然山的石刻没被毁,千年之后被考古队找到;但他在人心和史书里的痕迹,却被洗得一干二净。

    同样是“封神”的位置,霍去病留名史册,窦宪只剩石头记得他。

    编辑

    这是历史的清算?还是权力的报复?不好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那个年代,功劳不是护身符,反而是最锋利的刀柄。

    刀砍出去时是战神,砍回来时,就是罪人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封燕然山铭——窦氏家族与东汉帝国的荣光.观察者网.2017-08-18

    勒功燕然的文化史回顾.光明日报.2017年09月18日

    扶风窦氏: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.洛阳晚报.2016.07.25

    辛德勇漫谈《燕战功压过卫青霍去病,结果名声却成了历史角落里的“静音键”?一手封神,又一手封杀自己,这种戏剧性的落差,搁谁身上都够离谱。

    但这事儿偏就真发生了。他把北匈奴打没了,自己却也被“打没了”。明明是东汉最能打的狠角色,为啥连后人都懒得提?今天咱们就揭开这出“打赢了仗却输了名”的局里局。

    编辑

    打得匈奴全军覆没,他却要拿命来赎罪?

    公元89年,东汉和帝永元元年,东汉朝堂正头疼着怎么收拾一个外戚窦宪。

    这人仗着妹妹是太后,胆子大到什么程度?连太后的男宠都敢派人刺杀。事发之后,窦宪被扣进宫里等死,结果他来了个反向操作:自己请战,要出兵北伐匈奴“赎罪”。

    甩锅、请命、要兵权,窦宪打的算盘响得比鼓都震天。但偏偏,这次皇帝还真就给了他一条生路——也可能,是一条死路。

    编辑

    这仗打得不是擦边球,是正面刚。兵分三路出塞,主帅窦宪、副帅耿秉,合流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骑兵三万,出朔方鸡鹿塞会涿邪山,直指北匈奴老巢。地图往北一拉,三千余里生生打穿了漠北。

    战场在哪儿?稽落山,今蒙古额布根山。北单于刚一接战就崩盘,直接开溜。窦宪哪肯放过,挥军追杀,一路追到私渠比鞮海,差点把人撵进北冰洋。最终成果?斩敌首一万三千级,缴获牲畜百万头,俘降部众81部、总数超二十万人。

    编辑

    匈奴老牌贵族头目们,纷纷带着家属跪地投降。北单于呢?连夜跑路,从此下落不明。

    编辑

    要知道,西汉有个封狼居胥的霍去病,现在东汉也来个勒功燕然的窦宪。他不光打,还带着班固写碑文,亲自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,刻石纪功。要封神,就得留痕。石刻一立,东汉正式宣布——匈奴人,从中国北部边境里头被彻底扫出去。

    但这个“封神”仪式背后,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场胜仗,确实挽回了他的命,但也把他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高点——高到让皇帝开始不安。

    飞扬跋扈到顶点,洛阳变成了“窦家街”

    公元90年,窦宪刚回师不久,就被拜为大将军,地位在三公之上。他的弟弟窦笃、窦景、窦并也全进了中枢,整个东汉朝廷,从皇宫到州郡,几乎都被窦家包圆了。

    他开始明着拉帮结派,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。宗室之后南宫刘畅因顶撞了几句,就被莫名其妙刺杀。谁干的?坊间全说是窦家人动的手。

    文臣武将呢?更惨。尚书仆射郅寿、乐恢,只因违忤窦宪之意,双双自杀。

    这种级别的专横,还不是最离谱的。到了后来,连刺史、守令这种地方实权官员,都成了他随手安排的棋子。百姓在街上看到窦家车队,避之唯恐不及,私下都说——“这帮人比贼还狠”。

    他家奴敢抢人田地,敢打官吏,敢霸人妻女,官府连报案都不敢收。整个洛阳城,百官哑口,百姓噤声,“天子脚下,成了窦家街。”

    但权势玩到这一步,就离“反噬”不远了。尤其是打了胜仗之后,他的人设从“太后哥哥”升级为“帝国战神”。这种又有武功又握军权的角色,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。

    皇帝刘肇虽年轻,但也不是傻子。和帝这时候已经成年,早就想亲政,眼看“自家皇位”成了“窦家牌位”,谁受得了?

    于是,皇帝开始悄悄部署。拉拢中常侍郑众,削窦家羽翼。但窦宪还沉浸在“勒铭封神”的光环里,根本没觉察到身边空气开始变冷。

    历史的剧本写到这,就只剩下一句台词:准备结账。

    勒石封神三年后,满门身死只剩石头在

    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出击。这次没亲征,而是派出部将耿夔等人从居延塞出兵,直捣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再次大败北匈奴。北单于这回不光逃,还逃出了帝国视野,从此真正“人间蒸发”。

    至此,北匈奴的国家结构、军事能力、民族聚合力,彻底瓦解。

    从西汉汉武帝打到匈奴逃去漠北,到东汉窦宪彻底将其扫地出门,整整过去了两百年。这场战役的“终结权”落在窦宪手里,也意味着——他彻底功成。

    可问题来了:功成之后,他该何去何从?

    答案是:哪儿都去不了。

    公元92年,窦宪被和帝勒令还朝。刚进城,兵权被收,大将军印绶当场缴回。郑众早已布控,内外消息全封锁,窦宪一夜之间从“朝堂主心骨”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

    他没等到正式审讯,直接饮药自尽。兄弟、亲属,全数流放,财产充公。

    他留在燕然山的石刻没被毁,千年之后被考古队找到;但他在人心和史书里的痕迹,却被洗得一干二净。

    同样是“封神”的位置,霍去病留名史册,窦宪只剩石头记得他。

    这是历史的清算?还是权力的报复?不好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那个年代,功劳不是护身符,反而是最锋利的刀柄。

    刀砍出去时是战神,砍回来时,就是罪人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封燕然山铭——窦氏家族与东汉帝国的荣光.观察者网.2017-08-18

    勒功燕然的文化史回顾.光明日报.2017年09月18日

    扶风窦氏: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.洛阳晚报.2016.07.25

    辛德勇漫谈《燕然山铭》︱苍茫沙腥古战场:窦宪北征的路线.澎湃新闻.2018-01-06

    辛德勇漫谈《燕然山铭》︱苍茫沙腥古战场:单于的离场.澎湃新闻.2018-01-20

    战绩比霍去病还牛,为何窦宪的名字鲜为人知?.湃客.2020-08-17

    立下消灭北匈奴大功的外戚窦宪,飞扬跋扈,其最后结局是什么?.搜狐网.2025-06-24战功压过卫青霍去病,结果名声却成了历史角落里的“静音键”?一手封神,又一手封杀自己,这种戏剧性的落差,搁谁身上都够离谱。

    但这事儿偏就真发生了。他把北匈奴打没了,自己却也被“打没了”。明明是东汉最能打的狠角色,为啥连后人都懒得提?今天咱们就揭开这出“打赢了仗却输了名”的局里局。

    打得匈奴全军覆没,他却要拿命来赎罪?

    公元89年,东汉和帝永元元年,东汉朝堂正头疼着怎么收拾一个外戚窦宪。

    这人仗着妹妹是太后,胆子大到什么程度?连太后的男宠都敢派人刺杀。事发之后,窦宪被扣进宫里等死,结果他来了个反向操作:自己请战,要出兵北伐匈奴“赎罪”。

    甩锅、请命、要兵权,窦宪打的算盘响得比鼓都震天。但偏偏,这次皇帝还真就给了他一条生路——也可能,是一条死路。

    编辑

    这仗打得不是擦边球,是正面刚。兵分三路出塞,主帅窦宪、副帅耿秉,合流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骑兵三万,出朔方鸡鹿塞会涿邪山,直指北匈奴老巢。地图往北一拉,三千余里生生打穿了漠北。

    战场在哪儿?稽落山,今蒙古额布根山。北单于刚一接战就崩盘,直接开溜。窦宪哪肯放过,挥军追杀,一路追到私渠比鞮海,差点把人撵进北冰洋。最终成果?斩敌首一万三千级,缴获牲畜百万头,俘降部众81部、总数超二十万人。

    匈奴老牌贵族头目们,纷纷带着家属跪地投降。北单于呢?连夜跑路,从此下落不明。

    要知道,西汉有个封狼居胥的霍去病,现在东汉也来个勒功燕然的窦宪。他不光打,还带着班固写碑文,亲自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,刻石纪功。要封神,就得留痕。石刻一立,东汉正式宣布——匈奴人,从中国北部边境里头被彻底扫出去。b.7e.l4d7.cn/mowjr

    但这个“封神”仪式背后,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场胜仗,确实挽回了他的命,但也把他的命运推向了另一个高点——高到让皇帝开始不安。

    飞扬跋扈到顶点,洛阳变成了“窦家街”

    公元90年,窦宪刚回师不久,就被拜为大将军,地位在三公之上。他的弟弟窦笃、窦景、窦并也全进了中枢,整个东汉朝廷,从皇宫到州郡,几乎都被窦家包圆了。

    他开始明着拉帮结派,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。宗室之后南宫刘畅因顶撞了几句,就被莫名其妙刺杀。谁干的?坊间全说是窦家人动的手。b.7e.l4d7.cn/ckatk

    文臣武将呢?更惨。尚书仆射郅寿、乐恢,只因违忤窦宪之意,双双自杀。

    这种级别的专横,还不是最离谱的。到了后来,连刺史、守令这种地方实权官员,都成了他随手安排的棋子。百姓在街上看到窦家车队,避之唯恐不及,私下都说——“这帮人比贼还狠”。

    他家奴敢抢人田地,敢打官吏,敢霸人妻女,官府连报案都不敢收。整个洛阳城,百官哑口,百姓噤声,“天子脚下,成了窦家街。”

    但权势玩到这一步,就离“反噬”不远了。尤其是打了胜仗之后,他的人设从“太后哥哥”升级为“帝国战神”。这种又有武功又握军权的角色,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。

    皇帝刘肇虽年轻,但也不是傻子。和帝这时候已经成年,早就想亲政,眼看“自家皇位”成了“窦家牌位”,谁受得了?

    于是,皇帝开始悄悄部署。拉拢中常侍郑众,削窦家羽翼。但窦宪还沉浸在“勒铭封神”的光环里,根本没觉察到身边空气开始变冷。b.7e.l4d7.cn/enmxp

    历史的剧本写到这,就只剩下一句台词:准备结账。

    勒石封神三年后,满门身死只剩石头在

    公元91年,窦宪再次出击。这次没亲征,而是派出部将耿夔等人从居延塞出兵,直捣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再次大败北匈奴。北单于这回不光逃,还逃出了帝国视野,从此真正“人间蒸发”。

    至此,北匈奴的国家结构、军事能力、民族聚合力,彻底瓦解。

    从西汉汉武帝打到匈奴逃去漠北,到东汉窦宪彻底将其扫地出门,整整过去了两百年。这场战役的“终结权”落在窦宪手里,也意味着——他彻底功成。

    可问题来了:功成之后,他该何去何从?

    答案是:哪儿都去不了。

    公元92年,窦宪被和帝勒令还朝。刚进城,兵权被收,大将军印绶当场缴回。郑众早已布控,内外消息全封锁,窦宪一夜之间从“朝堂主心骨”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

    他没等到正式审讯,直接饮药自尽。兄弟、亲属,全数流放,财产充公。

    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b.7e.l4d7.cn/cqsrz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

    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b.7e.l4d7.cn/xbhzv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

    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编辑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编辑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编辑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编辑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编辑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编辑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编辑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编辑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编辑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从小背朝代,张嘴就来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可中间那个“金”去哪儿了?不是存在感低,而是连名字都被踢出历史链条。

    编辑

    有人说是因为它太短,有人说它不正统,还有人直接一句:不配。这事真有那么简单?还是另有隐情?

    史书承认你,口号里没你

    元朝出手,把金写进了正史。至正三年(1343年),元顺帝下诏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,三家并列,没厚此薄彼。理由也清楚:“制度、典章、礼乐、政法”,都得承继,得有人记。元朝不是挑亲疏,是挑谁对它有用。

    至正五年(1345年),《金史》修成。共一百三十五卷,规制齐整、篇目标准,用的是《南史》《北史》的体例,算得上史官专业。史书里,金朝地位没掉队,宋、辽、金,一个不少。

    可转头一看,民间那边,喊的却是“唐宋元明清”。就好比国家队名单有你,电视转播把你剪掉了。老百姓认谁,得看戏台子、说书场子,不看诏书和《金史》。

    怎么回事?得从“谁写史”说起。元朝修史的人,一多半是南宋旧人。宋金对阵三十多年,仇结得不浅。这些人虽然领了元朝工资,心里那点情绪,笔头也藏不住。

    1343年,元顺帝下了一道诏,命人修撰《辽史》《金史》《宋史》。这不是随便凑三本书,是有讲究的。

    元朝要树正统,自然要接上老账。但不能空口说白话,于是把辽、金、宋三朝编进《正史》,理由是“承接制度、沿革相因”。看起来一碗水端平,辽宋金都有名字,都有位置。

    问题是,民间不信这个账。书上说你正统,不代表百姓认你是“自己人”。到了明清,讲起金朝,大多数老百姓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四个字——“北虏金贼”。

    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全靠文化产品。南宋时期就开始了,讲“岳飞抗金”,讲“精忠报国”。这情绪铺得太满,金朝的形象彻底变形。再加上戏曲、小说、评书连番包装,金朝在群众心中基本成了“坏人总后台”。

    最狠的评论来自朱熹。他骂金人“腥膻之徒,不识礼义”。这话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对“胡人政权”的否定。他们讲“礼”,讲“正朔”,金朝一来,全乱套了。

    你说金朝推崇儒学?对不起,没用。在史家眼里,汉化再深,也是北胡;崇儒再多,也挡不住血统。你说迁都北京,定制度、立法度?也没用,人们就记得你俘了宋皇帝,打断了中原的“王道”。

    所以《金史》虽写了,但文风处处藏针。批评不留情,褒扬不成篇。尤其对金朝皇帝的记载,不是荒淫就是暴虐,连个“英明”都吝啬。书是写了,可写得你看完不想当正统。

    到了明朝,干脆连皮都不要了。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地点就在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带,当年是金帝王陵区。明朝在那儿建了岳飞庙,还刻了“金贼之墓”,风水上直接压你一头。

    再往后,金的印象就只剩“贼”。戏文里,小说里,金人就是坏蛋。这印象一直传到清朝还没断。

    但清朝不乐意了。因为清朝说了:“金,那是我老祖宗。”

    乾隆拍了拍肩说:这朝代我罩着!

    清朝怎么处理金朝?一句话:捧着供着,亲戚一样认。别看南宋骂金,元朝写金,明朝踩金,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认祖归宗。

    首先上的是皇太极。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,还说自己梦里见到金代神像给他赐书,说清是“金之后”。从梦境建政绩,逻辑上很满。

    到了乾隆年间,就不玩梦了,玩实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皇帝亲赴北京房山区,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。亲自编诗,四十首。现场立石刻碑,把“我与金朝同根”刻得明明白白。

    事不止于此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《满洲源流考》编成,这是清朝认祖归宗的“官方教材”。里头明写:金朝是满洲政权的源头,咱不是新政权,是复兴旧业。你骂金,那就是骂我祖宗。

    当时清朝还搞了一个操作:把南宋文人骂金的文集从**《四库全书》**里删了。别说“金贼”,连“女真”都给和谐了。对外讲究民族团结,对内讲究家丑不外扬。

    清朝这套动作,是政治需要。它要讲清楚:我们不是胡人,我们是这片土地上、文明系统里的正宗继承者。你看我们祖上金朝也修法、建制、迁都北京,我们不光有血统,还有文脉。

    编辑

    甚至连明朝搞过的那些打压操作,清朝都一一修正。金代皇陵,一座座修缮;祭祀礼仪,一条条恢复。包括金章宗、金世宗、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进了帝王庙,规格不低。

    但问题来了。你官方再用力,老百姓的印象扭不过来。朝代歌从小就背,金不在序列里,一背几十年,金就等于没来过。

    编辑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有没有写史”,而是“谁来讲故事”。元修史,清拜祖,都抵不过明清百姓一句“金贼”。正统靠说,但说的人要有人听。金朝的故事,从头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讲。

    正统剧本里,金朝拿的是临时演员证

    真正的问题,不是金朝干得怎么样,而是“正统剧本”怎么写。

    编辑

    这剧本不看政绩,只看是否统一、是否汉化、是否被承认。金朝虽灭辽、破宋北线,定都北京,搞得像模像样。但偏偏跟南宋并存,一半江山,一半正朔。谁都想当男主,可剧本只写了一个。

    南宋说自己是中原正统,说金是北胡,是反贼。朱熹那句“腥膻之徒”,就是打标签。只要你不认我天命,我就不认你存在。

    到了元朝,虽修《金史》,却也不敢把金抬太高。为什么?因为元自己想当接班人。金朝太风光,那我元怎么自居一统?只能把金写得“有点能力、没啥德行”,你灭了宋北边,我灭了你和南宋,我才是真主角。

    清朝想翻这个案,但为时已晚。社会认知早定型,书本、戏文、民谣,早把金固定成“插曲”。你在官方祭一百次,抵不过老百姓一张口。

    金朝本身也没能赢得“历史主线”。120年政权寿命不算短,但跟唐289年、宋319年、明276年、清276年一比,立马没存在感。更关键,它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编辑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

    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

    断。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

    最后死得不光彩,被蒙古灭了,还连带让南宋背了锅。人家就记住“元灭宋”,金直接被掐断。

    等到今天,朝代顺口溜还在传,“唐宋元明清”说起来顺溜。加个金,说着就拐弯。历史不是公平剧,它是话语场。你能不能排进去,不是看你干了啥,是看你能不能留下“讲故事的本子”。

    而金朝,最后一次被明确写进历史排序,是在1345年元修《金史》成书那一年。从那以后,台词变少,戏份被减,成了史书里的角色,口号外的局外人。

    发布于:山西省